星期四, 8月 25, 2011

從『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看台灣的電影文化

這是一篇地雷文,小心慎入。

不過,因為這Blog非常私人也鮮少讀者,
我想這篇文章僅是於個人的意見抒發而已吧!

2003年開始,
不;甚至更早,
若從我第一次在台灣從事電影相關工作開始算起,
迄今也至少10年。
10年,比起一些在這行的前輩們,
10年的經驗實在不足掛齒。
但這10年,歷經蕭條的國片市場從『海角七號』的崛起而漸漸展露契機。

因為身處這電影環境中,也在歐美的電影工業裡學習經驗,
更看到這短短5年內亞洲電影市場的快速成長,
讓我對於台灣這幾年在電影環境中的轉變有著不同看法。

常在一些閒聊中,提及某次韓國釜山影展的經驗。
那是一群剃著光頭的男性舉旗在場邊激烈的抗議;白色字條上粗草的韓文彷彿也在憤怒地吶喊。
透過翻譯,那段字意從此深深烙印在腦海裡,同時也是把利刃;在胸口上劃上一刀難以癒合的傷口。
『我們不要成為第二個台灣!』那段文字如是說。
而抗議的人,不是路人也不是影迷,他們都是韓國的導演。
根據翻譯的解釋,剃光頭則代表著決心與嚴正抗議。

曾經,台灣電影市場叱咤亞洲市場,產量驚人且幾乎要創造出真正的文化。
就在這文化雛形期待孵育的階段,港片崛起直追,國片自此走入近20年的沒落期和黑暗期。
回頭檢視帶來這黑暗的原因,最不能推咎責任的就是『政府』與相關機制。
呼應了釜山影展那群激烈抗議的導演們:不要成為第二個台灣,
其背後的真意就是台灣政府與相關單位從未限制外片的版權進口數量。

 10年前如此,10年後還是如此。

因為曾為外商在台銷售影片海外版權,我很瞭解這些發行商是如何對台灣頃銷片權。
說是一種『文化強姦』並不為過,有限的戲院數量為了要買入歐美一級大片,
必須同時購買被強迫套裝販售的小片、甚至爛片,
而這些片子購買後就得排檔期、上映輪播,相對的徹底削減了國片上映的機會。 
電影如同工業,每一個螺絲與細小環節都會影響整體發展,
雖說外片無限制的頃銷並非完全是造成台灣電影黑暗期的全部原因,但也確實是幕後殺手。
這黑暗中的殺手一點一滴地傷害台灣國片市場,傷的體無完膚,傷的氣若猶絲。
所以每每看到外片在公車、捷運或戶外廣告打著大大的一排字:『同步上映』
我看到不是能與歐美同步首映的喜悅與驕傲,則是這同步背後的殘忍嘲諷意義。
但請問:
又有多少人站出來為這變態扭曲的事實發聲?
又有多少人明白這危機而跳出來請政府和相關單位正視問題的源頭?
諷刺的是,經歷過經濟蕭條和重工業的慘澹;韓國在痛定思痛下,
政府與企業都介入了影視娛樂的市場,他們稱之為『文化的發展』
如此默默耕耘了至少10年,全亞洲、甚至全世界都見識到南韓這文化發展的迅速與優異表現。
10年,可以創造出嶄新的文化潮流,也可以毀了一個即將孵化的文化。
這就是南韓與台灣的對比。

歐美--對台灣而言是電影的文化強姦,日本韓國則是前後的戲劇娛樂類文化強姦。
日本富士電視台近半年每日下午播出約三小時的韓劇,就已經引起日本民眾的抗議。
但台灣?只要按下遙控器,至少超過4臺、每日24HR
不停輪播韓劇、韓國綜藝、韓國歌唱的節目!
這波所謂韓流真是徹底將台灣文化淹沒了。
而台灣人說也奇怪,在如此的文化強姦下,一點醒悟與痛感也沒有,
還反而謝謝強姦犯的粗暴,拼命喊爽和:『請下次再來!』
我總對認識的韓國人笑說:台灣;是你們國家文化輸出最佳的範例。

回頭看中國大陸這5年的影視發展,如同他們的經濟成長速度般,都令人感到驚異。
姑且不論細節上是否有瑕疵或詬病之處,以整體來看,
要成為亞洲第一的電影工業區並能堪稱為亞洲好萊塢的,應就是中國且指日可待。
在中國,嚴格限制了外片的輸入,不論是電影、戲劇都一樣。
電視台幾乎少見韓劇或日劇,只要有國產大片準備上映,
那麼即使是歐美超強鉅片都得排排站延後上映期。
或許是因為共產國家能夠更專制更強勢地介入,在這方面上中國更勝韓國與日本,
當然也造就了更難以妥協的門檻,潛心全力發展國內的影劇產業。
中國廣大的市場與誘因吸引了台灣、香港專業人才,
更網羅回在海外習得經驗的高手回國投入這工業中,
僅短短5年,中國在影視上的成就已不容小覷,
即使韓國在電影發展上早已有好萊塢水準,
都不敢輕忽中國這隨時都有可能超越的強大對手。

電影,是娛樂產業。
同樣票價,同樣花250元走入戲院購買娛樂效果,台灣人早已習慣CP值較高的歐美電影。
如此的習慣是養成的,這意謂政府的放任讓外片佔據台灣90%以上,
而市場機制養成了民眾消費習慣。
表面上,台灣國片市場『似乎』逐漸展露契機,彷彿在黑暗中看見了光亮。
不是我唱衰,但我眼裡看到的仍舊是病態的發展。
國片市場體質不僅如烈姐所言的脆弱而已,可以說是『不堪一擊』。
台灣始終存在著一種奇怪現象,總是一窩蜂地盲目跟隨,
待熱潮一過,健忘的台灣人再繼續追隨下波風潮。
最典型的例子為:大家都記憶猶新的『葡式蛋塔熱』。
(深入探討,這與台灣媒體的病態結構息息相關)
『海角七號』的成功,確實為國片帶來一線契機,
但當時我卻膽戰心驚地看著票房數字,擔心這又只是另一波『蛋塔熱』現象。
我一直都持續在尋覓好劇本,為好劇本找尋資金,
這條路並沒有因為海角七號的出線而更順遂。
依舊艱辛,始終困難。
必須感謝艋舺因為烈姐的參與而讓電影監製制度更顯力度強度。
烈姐為電影投資這項目重新定義了制度化與企業化,確實這樣的機制可以較吸引資金的注入。
之後的『雞排英雄』再度為國片市場注入強心針,
政府在今年也『終於』修正了電影公司申請的門檻。看似;國片『應該』有轉機了。
(這病態又矛盾的資格限制早該修正了!
我完全無法理解台灣的相關主管單位和那些立法委員到底在拿國民辛苦納稅錢做了哪些鳥事?)

然後,就是魏導的『賽德克巴萊』,這一部號稱台灣史上最高製作資金的大型動作鉅片。
雞排英雄和艋舺、甚至殺手歐陽盆栽的製作成本都不及這部大作的十分之一。

坦白說,在我心裡有兩個矛盾衝突的聲音:
一個是感到心痛,並且對台灣電影市場感到憂心且失望。
六億的資金,可以拍出也許8部、10部如雞排英雄般的好片。
台灣這市場並不是不能花六億,六十億去投資製作大片好片,而是『時機未到』。
這樣的跳躍式發展,
基礎都不穩固的狀態下只會讓好不容易建構的細微支架因為承受不住而瞬間頃倒。
去年中影在郭台成的接手執掌下重啟運作,我曾赴中影洽談手中電影的投資案。
一間大型電影製作公司的重啟並不會因為財團的介入而無資金上限,
相反地每年預算更會因此受到專業財務團隊的精算規劃。
但;一部『賽德克巴萊』就消耗了這間公司近3.5億的資金,
這樣的投資計畫也許是標竿意義大於回收意義,
但從另一面向來看,我認為同時也消耗了更多發展資源與機會。

3.5億,可能可以投資更多新導演,有能力的導演去拍攝50006000萬的電影,
為這市場創造出更多好產品,同時也因為更多產品能吸引更多投資人與開拓投資管道。
很不幸地,我手中沒有魏導,即使劇本已獲新聞局補助肯定,
這投資案仍舊石沈大海,繼續碰壁。
重複地說:台灣的國片市場仍處不穩的狀態,
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機會和好片來建構文化,
藉此推廣電影監製或製片制度而非目前的導演制,
才能慢慢強化台灣國片的骨骼,慢慢長出屬於這片土地文化的血肉。
還沒學好爬步就學跳,這耗資六億的大片在我心裡確實產生了恐懼與不安。
六億成本的電影,至少得十億才能回收。
我想幕後接觸或經營版權的人都知道,國片在全世界版權的回收成本大概就是那些數字,
除了如賭博般的票房數字外,其他都大概可粗略算出。
華人電影市場目前最可觀的堪稱是中國的電影市場,
姑且說我是較偏激的猜測,個人以為這部電影非大陸國產片,
難以有如『唐山大地震』或『建國大業』等片那般的放映規格去搶攻大陸市場,
最差狀態可能僅是如海角七號的經驗:以外片方式引進大陸放映。
那麼,『賽德克巴萊』可以在台灣有8億、10億的票房嗎?

另一個矛盾的我,則是樂觀的想:
也許可以讓這部破紀錄高成本的國片將引起再一波魏德聖風潮,
再度刷新國片票房紀錄,然後,台灣終於可以有機會拍大型動作片了!
(那我也終於有機會能一展伸手了。從學生時期開始,我就清楚意識到即使身為女性,
卻無法拍出那種小情小愛的作品。
相反地,快速搖晃的steady cam、急速地動作鏡頭,
讓人心驚的爆破與眼花撩亂的武打才是我擅長的。
但這樣的片子在台灣仍舊沒有市場,也沒有足夠資金。)

在『賽德克巴萊』即將上映之前,
九把刀的『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又為台灣國片史寫下一筆絕佳票房紀錄。
以一個新導演來說,確實應該為他鼓掌叫好,但我指的是『新導演』,
並不是一位真正有能力的『新導演』。
拜讀九把刀作品時就發現,作者腦袋充滿了畫面,
所以能從文字中的嗅出文學造詣不如漫畫式的分鏡張力,
看九把刀的小說,彷彿看10部日本經典漫畫的文字合成版。
至於有沒有文學價值,則見仁見智。
相信這樣的他,當然可以訴諸鏡頭來寫故事。
沒錯,我所被教育的,就是:『一個好導演要懂得透過鏡頭對觀眾說故事。』
我不是批判九把刀的導演功力,更沒有拿自己那套被教育的學院派理論去剖析。
只是在我看起來,九把刀並不是『說』故事,是『畫』故事、或說成『寫』故事,
畫筆正是鏡頭,訴說與書畫、這兩者有非常大的不同。
以一個新導演來說,他的表現似乎沒有生澀而是駕輕就熟,
我相信這一部『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成功後,九把刀的下一部依舊會成功。
但;新聞報導:九把刀挺好片不挺國片。
在這裡我個人有另外的解讀:
以我的所學和經歷來看,
『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只是賣座『好』的片,稱不上『好片』,
說好片,北村導演2010年那一部『愛你一萬年』還算是不錯的好片,
何蔚庭導演的『台北星期天』絕對是好片,
只可惜這兩部片沒有足夠廣告經費和資金去炒作,
也沒有新聞病態式地爭相報導,因此賣座差強人意。
而且這兩部電影的導演都『不是』新手導演。
(台灣人似乎對於新手導演比較有興趣?這是非常值的探討的有趣現象)
另外,在媒體上我看到不止九把刀成功的喜悅,還看到一個新人的狂妄。
在此本人直言不諱地說九把刀狂妄,可能引起多人反彈。
但會這麼說,是因不論歐美還是亞洲電影環境,都仍舊存在著『倫理』。
謙虛與尊重,是必須也是必要的。
當導演九把刀在噗浪說:
「雖然我拍的是國片,但我還真是沒說過支持國片這樣的話。
真正喜歡電影的人,支持好片才是正常的心態,
而今年台灣電影人真的拍出了很多強悍不需瞎挺的好作品。」
對於這段話我有許多疑慮:
何謂真正喜歡電影的人?支持好片當然是正常的心態,
在很多人眼裡,在很多真正電影人眼裡,蔡明亮導演拍出的是好片,
也是我拍不出來、也永遠看不懂意境的藝術好片,
電影商業與藝術的爭議永遠不斷,在這裡,九把刀所指的好電影到底定義在哪?
是否看的懂得就是好電影,看不懂的就是爛電影?商業才叫好片,藝術就是國片?
什麼又是瞎挺的國片?哪些好作品可以稱的上叫強悍?

很抱歉,在我眼裡,在我經驗裡,台灣目前還沒有一部稱的上叫做強悍的電影。
什麼是強悍?強悍就是可以成功的文化輸出,可以讓其他不同語言的國家都看到,
可以跨越國界用鏡頭傳達,這才他X的叫做強悍。
目前為止,我們都只是『打手槍』心態,只有自己爽的文化氛圍。
尤其文中九把刀更說:
「在電影拍攝上我是一個門外漢,就連在支持國片的集體意識型態上,
我也是一個門外漢。我喜歡這樣的我,一個隨時都可以鞠躬轉身的人。」
對於前段話我表贊同,但後一段話實顯這新人導演成功後幾乎要滿出來的驕傲。
若九把刀也是如他文中所言:受到灌籃高手、海賊王影響很深的那個人,
怎會說出如此背判信念的話?

當魯夫決心踏上偉大航道的旅程時,他決不會放棄他的船員伙伴,更不會鞠躬轉身!
成為草帽海賊團的伙伴們,許多也是海賊門外漢,但也不會隨時鞠躬轉身!
而灌籃高手的安西教練也說過:要是放棄的話,比賽就等於結束了!

電影戲劇這行很苦,這行不如外人看的光輝燦爛。
一路下來在成功的背後總充滿血淚。
懷著電影夢的人不勝枚舉,許多人更是抱著春夢心態以為這樣可以更接近藝人明星。
甚至有更多人打著電影與夢想的旗號招搖撞騙。 
一路走來,我嚐到的滋味是挫折比喜悅多,遇到的人是反對比支持多,
惡意利用的比真心看待多。
我會畫圖,我會設計,我會寫劇本,但我也從未因有退路而想鞠躬轉身。
當然,我也不會自怨自艾認為是上天不給予機會,或對命運有所怨懟。
只是當走上電影路時,我就知道這是一條沒有退路的艱辛旅程,更沒有回頭的機會!

台灣因為電影環境小,製作成本低,能拍的幾乎都屬小品。
所以要紅的電影講求的就是『共鳴』。共鳴效應下,娛樂效果顯的極小,
然而電影是娛樂產業,
娛樂這因素一定得慢慢成長才能延續並增長國片風氣。
因為只有共鳴是無法長久延續的!
變形金剛的全球大賣不是因為片中引起的『共鳴』,是商業娛樂效果。
(變形金剛的賣座並不是因為:你家有一組博派,我家也有一隊狂派,
我們都覺得心有戚戚焉所以才支持啊!@_@)

不論如何,『那一年』的賣座仍屬電影界的喜事,在這仍給予祝福與支持。
只是在這看似就要起飛的國片風氣中,仍有很多潛在危機需要我們正視及虛心檢討。

而我,還是不會放棄繼續尋找資金,完成拍攝『史上最難看的A片』這部電影!

不過;最後還是要說:
台灣國片,加油。

Leave a Reply 有留有保庇

沒事多留言。多留言沒事

 
 

Link List

Blogger news

Recent Comments

Followers